農業出產機械化”這個在很多人看來現已不再新鮮的詞,在廣闊農人眼里卻一直像是種進地里的糧食蔬果,正待收成,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神經。日前,興義市農機辦理總站發布《2014年農機旱地作物機械化演示項目實施方案》,擬建花生、胡蘿卜及馬鈴薯三大旱地作物機械化演示點,四個試點項目分別位于晉江、石獅、惠安。
農業出產遭遇規?;款i
每年農歷八月初到九月中下旬,在興義市智慧農業開發公司擔任人劉經理2000多畝的胡蘿卜栽培基地里,你總能看到折腰耕種的農人——這種傳統的耕種方式依循至今,也保留了舊時的低效。
劉經理告訴記者,現在一個熟練工人純手工耕種的效率約為1畝/天,每年這個時分,他得雇上近百個有農耕經驗的耕種工,而更令他尷尬的是,工價越抬越高,工人卻越來越難找。
智慧農業所遭遇的難題,正是現在我市栽培戶共同面對的農業出產轉型問題?,F在,正處于栽培規模擴張期的胡蘿卜、馬鈴薯及花生等,均屬于旱地作物栽培,需要大量人工成本,且勞動強度大,而一些進口農機與本地農藝很難實現有用匹配。例如,種子包膜技能在國內已開端應用,但由于本地沒有高精準的耕種機與之匹配,因而難以全面推行,農業規?;霎a遭遇瓶頸。
試點項目用上自主研制機器
從上一年年頭開端,興義市農機辦理部門現已開端著手調研機械化出產試點項目,并把農機化工作重點放在推行旱地作業機械化上,期望通過演示點的演示作用,有用帶動和引導農人選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和技能。